曾国藩兵书(精装)共17.5万字在线阅读无广告_精彩无弹窗阅读_严锴

时间:2018-05-09 15:14 /免费小说 / 编辑:红鸾
《曾国藩兵书(精装)》是严锴所著的一本军事、历史军事、人文社科小说,内容新颖,文笔成熟,值得一看。《曾国藩兵书(精装)》精彩章节节选:【注释】 (1)吴廷华禀奉委管带新立之湖北釜标新仁营勇由:其意是关于吴廷华奉命新组建的湖北

曾国藩兵书(精装)

小说时代: 现代

阅读指数:10分

小说频道:男频

《曾国藩兵书(精装)》在线阅读

《曾国藩兵书(精装)》精彩章节

【注释】

(1)吴廷华禀奉委管带新立之湖北标新仁营勇由:其意是关于吴廷华奉命新组建的湖北标新仁营管带一事的批复。标:清代称巡直接管辖的营兵为标。

(2)仰既悉心训练:希望尽心尽地训练军队。仰:希望。悉:尽。

(3)以副委任:所尽的责任符担当的职务。副:符

(4)强几:勉强得。

(5)保举:推荐用人。

(6)眈眈:瞪大眼睛监视。

(7)啧啧:咂的声音,这里表示头接耳的议论。

(8)阖营:全营。阖:本义为门扇,引申义为总共、全部。

(9)清洁之行:清明廉洁的行为。

(10)惠足使人:恩惠足以驱使别人。

【译文】

该员既然奉命管理新仁营,希望能全心全意、尽心尽地训练军队,杀敌立功,才能不负所托。做将领的原则,谋略武勇虽不可强,但“廉明”二字则是可以透过学习能办到的。士兵对于自己的将领其他方面没有过多的要,但对他在金钱方面是不是清、推荐用人方面是否公正,则是众目睽睽地加以关注,头接耳地不断私下议论。所以为官的清明廉洁、个人的公私款项让全营士兵都看得清清楚楚、行事光明磊落,才能让士兵心付扣付。而对于小的款项和奖赏要常常从宽处理,使下属都能得到一些好处,那么这些士兵就会知恩图报,任随驱使。而“明”字的现就是,在临阵的时候要看清楚:哪个士兵能冲锋陷阵,哪个是随助阵;哪个士兵勇于围追堵截,哪个又会临阵逃脱。把这些情况都看清楚,又用平时的表现情形加以印证,这样逐人逐事致考察,时间了,对每个人的优缺点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就接近“明”了。有了“廉明”两个字作基础,智、信、仁、勇这些美好的品德可以透过锻炼积累而获得。如果不从这两个字着手,那么其他品德本就不必谈了。

【心得】

在这则短文中,曾国藩提出恩威并施的治军谋略。恩威并施可以提高统御能。所谓统御能是军事统帅对其部属的统辖,不是凭借个人的特权和组织赋予的权,而是靠说、指导和影响,统一他人的意愿,为实现集目标共同努

《汉晋秋·主》载,蜀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声讨南中(云南曲靖一带),遣马忠伐牂牁(今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李恢向益州(今贵州仁怀县南),亮自率诸军自毅悼入越巂(今四川西昌东南),破斩高定,昌,越巂太守马谡对诸葛亮说,“南中叛逆,仗地险阻,不蜀汉很久了,虽今击破,明。现在丞相正倾全北伐,以与强贼争天下,南中叛逆,知蜀中空虚,很又会叛,若尽把他们杀绝,既不是仁义之心,又不是仓猝中所能办到的,用兵的理,在心为上,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他们的心。”诸葛亮采纳马谡的策略,5月渡泸(今云南保山县西北),擒孟获,让他观看阵。孔明问他:“这种军阵如何?”孟获说,“以不明虚实,所以失败,今蒙观看阵,只要如此,易于获胜。”孔明笑着将他释放,要他再战。放了七次,擒获七次,孔明还是要释放他,最孟获不肯离去,说:“这是丞相天威,我们南人不再反了。”孔明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都告平定。孔明以他们的首领来统治地方,在南中各地,不设官,不留兵,使当地人定纪纲,夷汉相安而还。

现代管理者必须以高尚的德和良好的思想品格以及较高的群众威望,赢得部属的信赖,从而获得恩威并施的统御效能。

现代管理者,遇事必须及时拿出有效的办法,并善于察部属的思想化,化解人际关系的冲突,从而获得全部属的敬佩和信赖,形成统辖部属的一种实际权。这种“实际权”是维系一个组织和发唤起部属活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一位没有权和有名无信的管理者来说,是无法实现其职责和使命的。但是,由“德”所赢得的统御权毕竟是一种染和影响,它不是由于职务直接产生的量,也不是上级一纸命令可以授予的。除了其地位、职务产生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现代管理者的行为能及其素质,亦即常说的威信。威信是来自于管理者的德、识、才、学诸方面的良好素质。它是部属在对其崇敬和信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甘愿接受对方控制和支的心理因素,是从管理者个人的内在潜和人格特点中自然渗透出来的,完全是靠自的思想意识、德品质、生活作风及知识、才能、情等多种因素获得的。

管理者不仅要有威信、有威望,还要有威严,使部属心生敬畏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既有崇敬的心理,也有畏惧的心理。施德时宽仁大度,人至;施威时,号令如山,言出必行,二者必须替结使用,才能发挥正常的管理效能。

同时,曾国藩还主张军事择人任与择善而从的谋略思想。《孙子兵书·篇》云:“故善战者,之于,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择人,指据不同的敌情,选择优秀的军事指挥官。此处的“人”,一方面指己方之人,另一方面也指敌方之人。任,指透过主观努,造成有利的战场太事。敌情不同,用兵方式有所不同。另外,不同的指挥官,也有不同的用兵策略。《武经总要》云:“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之勇怯,艺能之善政也。”高级将领的重要职能是选用人才,使所用之人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公元215年曹用人恰当,在兵的情况下,张辽等能固守肥,大胜孙权10万大军。而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魏明帝急调5万大军,命右将军张郃率领西,阻击蜀军。此时蜀军必须派一员先锋大将守住咽喉要地街亭。当时蜀军许多人都认为派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或吴懿最适,可是诸葛亮却偏偏“违众拔谡”。由于错用将领,街亭失守,牵全局,蜀军“无所据”,不得已放弃已经到手的陇西三郡,败退汉中。诸葛亮在总结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时,说自己“明不知人”,“授任无方”。

三国袁绍,号称谋士如云,战将如林,人才济济。但袁绍不会用将选才,田丰、沮授因谏而下狱;许攸、张郃、高览本想为他效,但因被怀疑而叛逃曹营……选将不当、用人不明,是袁绍失败的主因。

“择人”和“任”是一两面。不“择人”,则不知如何用兵;不“任”,则不知将之优劣。知敌之情,方能正确“任”:知将之优劣,方知部署之妥否。因而,“择人任”实际上是得全胜的重要关键。

对于一名拥有最高权的军事统帅来说,不仅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在做决策时面对不同谋士提出的各种不同谋略,要择善而从,不受自己好恶观念的影响,不以与自己的疏远近作为采纳与否的标准。

据《战国策·秦一》记载:战国时张仪为秦国献连横之计而名闻天下,威望高远,但对“伐蜀”之事,其谋略则未必高明。张仪主张“周”,其理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也。弊兵劳为,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司马错主张伐蜀:“以秦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为,而彼已矣。”历陈“周”之弊。秦惠王择善而从,听取司马错之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诸侯。”

能否“一一看明”,择善而从,关系战争的胜负及事业的成败。唐朝的裴曾为李渊起兵太原谋划,当李渊奉兵打关中途中,其又建议“回师太原”,“还救本,然再图他举。”来由于李建成、李世民兄的正确主张及努争取,李渊未采纳裴的谋略,最避免一场错误。

唐朝建立,李世民领兵出关东征,与王世充决战,将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城内。眼见洛阳即将下之时,河北窦建德率师10万来援救。在线的唐军将领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谋略。萧踽、屈突通、封德彝等人认为:唐师疲劳,王世充据守坚战,一时难于下,窦建德乘而来,兵锋甚锐,使唐军背受敌,不易抵挡,不如撤围退守新安,谗候再图谨贡。郭孝恪、薛收则认为:王世充所率之兵皆江淮精锐,今因乏粮穷蹙,垂将瓦解,若让王、窦会,则可转运河北的粮饷供应洛阳,战事将拖延数,故而主张应该留一部分兵洛阳,沟高垒,闭不战,同时另选精兵扼守成皋要,断绝郑、夏之间联系,而大军立即赶赴武牢,据险以拒夏军,伺机而破,只要窦建德一败则王世充不战自破。李世民采用者主张,结果在武牢大败窦军,洛阳王世充也随着投降,从而加速关东的统一。

对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人向来推崇德,《论语》中要一个人每天要“三省吾”,即多次反省自己在德上有无过失。孔子甚至说如果把孝顺阜牧、友这些德规范推广开来,这就能影响政治,这样一个人虽然没有当官为政,也算是参政为政了。不过,光有德说就能解决问题吗?将帅如能做到“廉明”,定然会受到拥护,但是若做不到呢?还让他继续当官吗?如果人当,士兵群众头接耳议论,甚至人声鼎沸、怨声载又有何用?

儒家的化理论是建立在“善”基础上的,所以假定执法者都是善人,如果君上、尊者有缺点错误怎么办?只要对他们加以规劝就行了。不行又怎么办?再劝谏,又不听,一味谏,再不听,就“谏”。顽固不化如桀纣那样的“独夫”,孟子认为可以推翻他们,但来的汉儒和理学家则连这样的话也不敢说了。而西方的法制主张是假定执法者是恶人,所以要预先制定严密公正的法律来制约他们,防止他们实行专制独裁。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改革家梭首创“作为法的公民大会”的陪审法,使得公民有参与审判的权。在这种制度下很难产生独裁者,因为执政者无时无刻不在公民的监督下,违背民意者,甚至会在公民投票被流放。

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训告诫我们:没有法律监督的德说只是美丽的幻影,有时甚至会成为别有用心者伪装与欺骗的手段;而且把德标准订得过高,企“人皆可以为尧舜”,反而连最基本的德标准也难以达到。十三四川试用知府冯卓怀禀

本调大营差委自川启程期由【原文】

该守已于七月初八,自万县启行,八月内,即由沙驰赴大营。阅禀至为忻。皖南军事吏事,均有乏才之患。该守如回,籍时(1)物贤能之上,即邀同来营,相助为理(2),多多益善。取人之式(3),以有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到、心到、眼到、手到、到也。到者,如作吏则验命盗案(4),巡乡里;治军则巡营垒,探贼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5)、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之(6)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认真看公牍也。手到者,于人之短,事之关键,随笔写记,以备遗忘也。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叮嘱也。

该守(7)在四川,循绩(8)大著,以该守已试之效(9),参以本部堂(10)之所论,用以访人才,当可拔十得五。《中庸》(11)所谓取人以,朱子(12)所谓以类之,胥于是(13)乎在。仰即博采(14)速来,无稍延缓。

【注释】

(1)籍时:借此机会。

(2)理:治理军务。

(3)式:标准。

(4)验命盗案:自审验命案、盗窃案等重大案件。

(5)大条理、小条理:全部和局部。理其绪而分之,理出头绪加以分解。

(6)比其类而之:按照类别加以综分析。比:排比。

(7)该守:即指四川知府冯卓怀。

(8)循绩:政绩。循:巡视。

(9)已试之效:已经取得的政绩。

(10)本部堂:指曾国藩。曾国藩曾任兵部等部的侍郎之职,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为部堂,故有此称。

(11)中庸:《礼记》中的一篇,因其以不偏不倚的中庸之为最高德标准,故为宋代理学家推重。

(12)朱子:朱熹(公元1130~1200年),宋代著名理学家。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阐发二程(程颢、程颐)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世将之并称程朱。

(13)胥于是:理都在这里。胥:都。

(14)博采:指广招人才。

【译文】

试用知府冯卓怀已于7月初八从万县启程,8月就可以从沙赶到大营来。获此消息我很高兴。安徽在军界和政界一直缺乏人才。该知府回来时,可借此机会物一些有才德的人,邀请他们到军营管理军务,人越多越好。选人的标准应该有德行而没有官气,最重要的是要通达事理少说大话。办事的方法以“五到”为要。五到是到、心到、眼到、手到、到。到是:如果为官吏,要自审理验证命案和盗窃案等重大案件,自到乡里巡视;如果是军官要自巡视营自探察敌军驻地的地形。心到是:凡事都要用心分析,事情的全局与局部、开头与结尾既能理出头绪加以分析,又能分门别类地加以综。眼到是:既要认真批阅公文,又注意观察人。手到是:对于他人的优缺点、事情的关键,能随时记下来,以防遗忘。到是:命人办事,既要有书面公文,又要苦婆心地代清楚。

这位知府在四川政绩卓著。以他试用时期取得的政绩,再参考我的论述,用来访人才,就可以选十得五。《中庸》说看人要观察他的行为,朱熹说用物以类聚的观念寻找人才,理都是一样,我希望该知府能尽速广招人才,不可延迟。

(8 / 34)
曾国藩兵书(精装)

曾国藩兵书(精装)

作者:严锴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